12月15日,合肥供電公司成功應用雙臂機器人完成10千伏配網線路不停電作業。這是雙臂帶電作業機器人在安徽電網“首秀”,對該省不停電作業發展、電力檢修技術進步都起到重要示范和推動作用。
上午11點半,在位于合肥市大圩鎮山海關路和遼寧路交口的重慶路10千伏曉星一線10號電桿處,作業人員操作著絕緣斗臂車的工作斗,穩穩地靠近6米高空中的線路一旁。位于工作斗之內的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不停電作業人員,而是一臺造型獨特的白色機器人。
據工作負責人馬建介紹,當日工作是向合肥市新建山海關路的配套路燈變壓器進行送電。如果采取傳統方式進行,周邊11個臺區、2000余戶居民及工廠、機關單位將會短暫停電1個半小時左右?!盀榇?,我們全程采取不停電作業方式進行,將影響降至最低?!瘪R建說。
位于下方的作業人員在平板電腦上發出作業指令,機器人立刻緩緩展開“雙臂”,熟練地用其中一只手臂“抓住”10千伏線路,準確傳遞至另外一只手臂。只見輕輕一發力,手臂內置的工具就將外部的絕緣層剝離。按照作業程序,機器人左右開弓,“一氣呵成”完成線路的安裝、固定工作,工序干凈利落、井然有序。
不知不覺中,一相線路的接火工作已順利完成,全程用時還不到20分鐘。至當日中午1點,經過1個半小時的不停電作業作業,山海關路的配套路燈變壓器順利完成送電,不久后,周邊市民的夜間出行就將更加安心。
據了解,本次試點運用是國家電網公司自主知識產權的雙臂人機共融機器人,具有體積小、操作簡易等特點,定位精確達到厘米級。其手臂長度達1.3米,接近一般人平均手臂長度的兩倍,操作范圍擴大近一倍。同時,機器人的可視范圍達360度,哪怕晚間光線不足情況下也可以進行工作。
和常見的單臂機器人需要人工輔助相比,雙臂機器人則徹底解放了人力。作業人員只需在地面上用平板電腦發出作業指令,無論勞動強度多大的連續性作業,還是高溫、雨雪等惡劣天氣下,機器人都能完美勝任,徹底杜絕了人員接觸帶電線路帶來的風險,帶來了安全和效率“雙提升”。
本次安徽電網首次成功應用雙臂機器人完成配網不停電作業,實現了該省相關技術“零的突破”。合肥供電公司將積極總結成功經驗,進一步完善作業技術,不斷拓展機器人作業范圍;加快推動旁路作業、移動供電等不停電作業新技術的深化應用,為合肥市市民帶來更加放心電,持續優化城市營商環境。
截至今年11月底,合肥供電公司本年度累計開展帶電作業4291次、減少停電57.2萬時·戶、多供電量781.76萬千瓦時,同比分別增長65.7%、62.9%、62.4%;順利完成世界制造業大會、高中考等221起重大保電任務,各項指標均穩居全省首位。
12月2日,涵蓋合肥市二環內和濱湖核心區的49平方公里區域,約33.21萬客戶、763條10千伏(20千伏)配網線路的安徽省最大的“零計劃停電”示范區在合肥正式建成。預計至2023年底,示范區將覆蓋合肥市二環以內和濱湖新區,面積達178平方公里。區內的供電可靠率將達99.99%,客戶平均年停電時間不超過53分鐘,進一步有效縮短停電時間,不斷提升廣大客戶電力獲得感。
上一篇:沒有了